骨质疏松症及相关研究用试剂
现如今,许多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主要影响妇女的疾病,尤其是对于老年妇女或绝经后的妇女。然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男性也有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据研究,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中,多达25%的人在其一生中至少会发生一种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骨折[1]。然而,在老年男性中,男性骨质疏松症仍然是一种未被充分诊断和治疗的疾病。此外,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2]。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为什么这么危险?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为特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是由骨骼、肌肉和相关元素,如软骨、结缔组织和关节所组成。它为身体提供形态、支撑和稳定性,并使其运动。骨密度的降低会导致骨骼的收缩,从而会导致骨骼变得脆弱,增加骨折的风险。
骨质疏松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并且是衰老过程中许多令人不快的特征之一。作为正常衰老过程的一部分,骨骼会变得更薄,骨细胞的重吸收速度比新骨的形成要快。重吸收与骨矿物质、质量和结构的损失有关。骨骼变弱,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增加。一般情况下,人们在30岁左右骨密度会达到峰值。
骨质疏松症通常发生在骨质减少之前,这是一种与低于正常骨密度有关的疾病。患有骨质减少症的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加。然而,骨质减少并不总是意味着会发生骨质疏松症。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遗传倾向和生活方式因素。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是减少患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因素之一[2]。研究人员正致力于阐明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平衡的信号传导机制,以帮助了解运动在预防骨质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最常用的方法[2]。然而,药物不能治愈骨质疏松症,药物价格昂贵且很多人承担不起,并且还可能产生不良副作用,如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运动可能是一种安全、经济且有效地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处于渐进性分化阶段,包括首先成为骨祖细胞和成骨前细胞,然后成为成熟的成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成骨细胞的前体,而破骨细胞来源于骨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破骨细胞实际上是由HSCs的巨噬细胞系中的许多细胞融合而成的大型多核细胞。这些细胞以单核细胞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环,并融合在一起形成破骨细胞。
骨重建的动态过程受机械负荷的影响,机械负荷通过地面反作用力和肌肉力作用于骨骼,进而增加骨密度和骨强度。地面反作用力是指人体与地面接触时,地面施加到人体上的力。运动会产生地面反作用力和肌肉力量,这被认为是运动可以改善骨骼健康的关键原因[2]。然而,运动影响骨骼构成和重建的确切机制仍有待充分阐明。
MyBioSource是提供用于研究骨骼和可能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机制的关键试剂的领军者,包括抗体、ELISA试剂盒以及天然和重组蛋白:
货号 |
品名 |
MBS222286 |
Rabbit Anti Human Osteocalcin |
MBS281206 |
Mouse 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 ELISA Kit |
MBS2530668 |
Human OSCAR (Osteoclast Associated Receptor) CLIA Kit |
MBS041386, |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9 ELISA Kit |
MBS204799 |
OSCAR, 19-286aa, Human, His tag, E Coli |
北京tyc1286太阳集团是MyBioSource品牌中国区一级代理,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
References:
[1] Wilson T, Nelson SD, Newbold et al.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y of male osteoporosis: 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Clin Epidemiol 2015;7:65-76. doi:10.2147/CLEP.S40966.
[2] Yuan Y, Chen X, Zhang L et al. The roles of exercise in bone remodeling and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Prog Biophys Mol Biol 2015. doi:10.1016/j.pbiomolbio.2015.11.005.
[3] Lee SW, Cho HH, Kim MR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J Obstet Gynaecol 2015;35(5):476-480. doi:10.3109/01443615.2014.961906.